2006/05/27

尋找地球刻度的人-試論科技發展與傳遞

這是月初 通識報告寫的一篇文章...
難得寫篇長文 貼出來分享一下...XD
雖然寫的亂七八糟 例子亂用...>////<

一、 概論
這是一本不算厚的書,加上用字很淺,編排也十分恰當,在很舒適的情況下看完了此書。但是嚴格說起來,我對這書名翻得不是很滿意,甚至有讓人誤解的味道在。依據內容跟原書名,應該是用時間測量解決經度測定的方式,也就是說,在當時早就有經度的觀念,而且瞭解整體地球球形的架構。因此需要解決的並不是尋找地球的刻度,而是尋找更精準測定經度的方式。
西方的大航海時代影響整體西方歷史甚巨,從哥倫布到達美洲,獲取大量白銀,到印度獲取大量香料,到中國取得茶葉跟瓷器等。因為航海帶來的貿易實在是太巨大了,因此當時西方無不以發展航海能力及擴張殖民版圖為己任。不斷的奪取金錢及資源,使得有能力繼續發展技術,在利用更強大的技術及資金去獲取更大量的金錢及資源,不斷重複及累積,終於有十八世紀工業革命的爆發。為整個西方世界甚至是全球科學及歷史帶來巨大影響。
也就是說,在此書中所描述著新方法,也就是促成此偉大紀錄,讓船隻可以在世界暢行無阻的重要關鍵之一,可謂是貢獻良多,也難怪約翰.哈里遜(John Harrison)也就是本書故事的主角,會受到後世的如此推崇。
然而在John發明出可以正確且穩定在海上運作的鐘錶之後,卻未受到相當的重視,甚至說,是受到排擠的,不過這也無可厚非,畢竟當時都認為,利用天鐘(利用月亮運行軌道及星座相對位置或是木星月蝕來判定時間)來確認正確所在的經度是正確的作法,以當時的科技水平,要打造出適合的鐘錶實在是太難了點,也正是因為有先入為主的觀念,對於John所打造出的哈式一號鐘(H1)到哈式四號鐘(H4),受到當時皇家科學院的布萊雷德跟麥斯克林的強烈阻撓,除了無法接受新式鐘錶的技術,對他產生質疑外,也不希望他能拿走經度法案所頒布的「國王的贖金」。
除了少數使用過H4或是心胸開懷願意接受之外,當時實在是沒有多少人會去在意這鐘錶的出現,當然除了人本身的因素外,此方法一直未能普及的原因就是造價太高,而且製作不易。以John本身來說,他需要花三年以上的時間,來製作一只哈式四號鐘(命名為五號),並且花上兩年的時間去調整,因此在當時能用過哈式鐘錶的人實在是少之又少,就算被承認為最佳解法,也不能立即為當時的航海技術帶來革命,遠遠不如一個便宜的四象儀或類似的產品再加上一本參考手冊來的方便,更利於流傳。
因此,一切都等待時機到來。

二、 科技發展與傳遞的關係
現代科技發展通常有一個可遵循的方式來進行,先有了問題或是需求,再來是提出該問題或需求的可能解法,再來是分為不同派別進行開發競爭,再分別提出新的或是更進階的方式,另一方面開始尋求更便利的解決方式,最後就是讓使用者去決定會留存下來的方式。因此解決問題的方式,也就是要讓受到此問題所困擾的人來接受,才稱的上是一個成功的解決方式。
以歷史上有名的例子,就以福特製造汽車來說好了,他一改傳統以手工造車的技術,使用了元件化、模組化、機械化的方式,來大量的生產汽車,讓汽車在當時高貴的身份不再,也就是他克服了當時最新科技—汽車,在傳遞放的困難,讓所有薪水階級的社會大眾都能普遍擁有,也就是對於受至於交通不便這一個問題的人們來說,福特的汽車生產方式讓他們接受了汽車這種劃時代的科技產品,不再只是少數人有錢的象徵。
這例子說穿了,就是一項科技要傳達,有幾個相當重要的要點。第一,此項技術是可以被複製,在可以控制的情況下產生的。以現在的科學界來說,一篇論文的發表,除了代表著宣告世人可以做到新的技術外,同時也保證的,當其他人看到了這一篇論文,在有其相關基礎知識或能力的條件下,可以完成此篇論文所發表的任何細節。像是最近二十年來,能源界最火紅的核融合技術,有多少技術團隊宣稱完成了運轉,卻都是無法讓其他開發團隊成功複製,也因此此種技術都還是在未成熟階段而已。當然,像韓國那種造假的論文就另當別論了。
第二就是可以用較低的成本來完成。幾乎任何科技的問題,對最後似乎都會變成錢的問題,不論古今中外亦然,能夠以較低成本完成開發,以較低價格對外公開,無論是根據直覺還是啥經濟原理來說,都是較有利的一方,成為普世價值能夠接受的一個重要依據。
話說回來John的哈式鐘錶,在他終於肯對外公開他的技術之後,當時的工匠(或說是鐘錶家),如康達爾、莫其、亞若或恩蕭等人,終於可以完成複製,在此技術之下,能夠有更進一步發展,達成廉價,且通用的目標。也正因為著這些人的努力,在當時從英國開始,一個一個國家接受了使用新式鐘錶來判定經度的方式,雖然舊式方式一直沒有被淘汰,還是一直維持著作為校正的輔助工作,但是這種新式科技為西方航海世界帶來的衝擊式無法想像的。
然而這種被可被大量複製的現象在現今社會又帶來一些問題。

三、 傳播科技的其他手段
在最近幾十年來最火紅的科技,非屬電腦不可。電腦在現在人們家裏可以說是家家戶戶都有一台,如同早期的電視一般,除了上一章節所論述的兩個原因之外,能讓整個電腦及相關產業科技都如此蓬勃發展的重要原因,都要歸功於IBM公司所作的貢獻,在IBM完成x86電腦架構的開之後,一改過去技術獨占的局面,不像Apple保持著專利一般,IBM開放了電腦架構的專利,並且公開所有技術白皮書讓人可以取得,也帶動了整體週邊的蓬勃發展,一路從80x86、80286…到現在的x64架構(64位元電腦)進步的幅度就如同摩爾定律所述,每十八個月晶片電晶體數量將會成長一倍,效能也會成長一倍。這種幾何級數,爆炸性的成長,是早期完全無法想像的事。
整體電腦技術的進步,相對帶動著其他方面一起進步,如核化學,數學,物理,天文,材料,生物,機械等等等,例子是舉也舉不完,也正因為有了新時代科技的背景,也使的整體科學界有了重大的改變。
一個新技術的形成到他被接受,從古時候的數千年,數百年,數十年,到現在可能僅僅是數個月甚至數天而已。在這種急促又短暫的進化方式裡,要使各種新型科技或是產品被接受,也有著新的方式。除了公司可以利用無所不在的廣告來進行宣傳,利用企業合作來增強實力及技術跟資金來源。目前世界最流行的就是OPEN。
開放的架構不只讓整體學術界有著跳躍式的成長,也讓企業有了新的獲利管道,以我身處的資工界來說,開放原碼的程式以成為網路上的趨勢,此類軟體都有著一些特性,就是深受大家的喜愛,任何人(只要你有能力)都可以對軟體進行修改,針對著自己不同的需求來進行調整,再依照原作者的授權方案,來決定新的授權方式。
這是一種很微妙的作法,除了宏觀的架構,也兼具了每個人的需求,對於現在社會追求客制化的服務來說,式一種再好也不過的方案了。不過很多人都對此有點誤會,Open在軟體界一般翻作自由軟體,然此自由非彼自由(Free),他不一定是免費,而且他是受到專利所保護的。也就是他是有限度的自由。
自此種特殊架構下,可以讓整體開發更加激烈,開發時程更短,甚至能解決每個人的問題。除了傳遞更加迅速外,還反過來讓整體科學發展更加有效率。可說是一舉多得的方式,也在這種環境下,不斷反覆,不斷著累積,其實人們的未來式很值得期待的。

四、 新的科技帶來新的問題
前一章節跳過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這在現在也是所有媒體人的痛,那就是版權的問題。新的技術要能普及,往往帶隨著的是大量的複製,而這其中也有著抄襲,嫖竊,甚至是盜奪得意味在。有些時候,美其名是參考他人的創意,而行抄襲偷竊之實,這種事件是層出不窮,就連遠在十七世紀的John都有著這樣的煩惱在,深怕自己的創意被別人先用走。
盜版在現在是很嚴重的問題,新的科技帶來了燒錄機、影印機等等設備,讓內容產業(媒體、書籍、軟體、音樂、電影等)少到了嚴重考驗,當傳輸的媒介不再是問題時,這就變成了問題,大量的盜版軟體跟非法盜錄的MP3充斥在市面,然而新的問題也產生新的科技,伴隨著而來的,有著大量的防盜版機制孕育而生,如MP3有著DRM等機制來避免燒錄及重複使用的問題。
新的科技帶來新的問題,然而新的問題也帶來新的科技。
繼續討論則是一個無解的問題,那也就是科技與環境的關係,一直以來,人們總是認為科技與自然是背道而行的,然而也有一派人馬認為,科技與自然也是可以相輔相成的。也都沒有一個定論。
在氟氯碳化物(CFCs又稱作冷媒)被發現之際,人們總以為這是地球的救星,可以在降低能源損耗的情況下,達成降低溫度等功能。然而再大量生產及廣泛的應用下,沒有人料得到,當CFCs揮發到空氣當中,釋放出來的氯離子會造成臭氧層的連鎖反應,讓臭氧大量減少,造成破洞。也因此科學界又有了新的需求,那就是修復臭氧層。很多看似很好的方式,是否在未來會發現是遺害千年的方式,許多看起來不怎麼樣或是有害的方式,是否能成為名流千古的一大發現?這已經離題,進入哲學層次了(雖然古代的科學也被稱作哲學),在此就不再贅言。
當人們發展出新的科技,隨著被接受,廣為應用,必會產生新的問題,進而產生新的科技,人類就是在這樣的歷史中,不斷的被重演,不斷的被複製,也才有一個像現在一樣的社會。很多科學在發展的時候,根本無法想像在後世會造成如何的影響,會被傳播的有多遠,會被發展的如何,也其實跟我們做事一樣,努力做好當下的事就對了,不是嗎?

五、 附註
為求嚴謹,在此篇論述當中,所針對的對象為科技,和整體科學或許有點不同,較偏向可實際應用或可以被商品化之類項目進行討論,對於較抽象科學概念,或許並不適用。

0 comments:

 
Back to Top
This Site Power by JoStudio. Some Rights Reserved.